45名校外专家护航2025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
近日,学院全年的预答辩工作顺利结束,本学年预答辩工作分5批次有序开展,累计邀请45名校外专家深度参与评审,与校内5位导师组成专业评审小组,共同为53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精准“问诊把关”,充分彰显学院在兽医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严谨治学态度与扎实专业底蕴。

精准匹配学科评审需求,凸显专业深度。本次参与评审的45名校外专家,均为兽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教授,来源广泛且专业实力雄厚——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以及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等7家科研单位。
专家团队的研究领域全面覆盖家畜胚胎工程与生物育种、疫病发病机制与防控、生殖内分泌与繁殖障碍、动物干细胞技术、疫苗研发、兽药研制等关键领域,确保每篇博士论文的研究领域都能得到对应细分领域的精准评审。评审过程中,专家们既聚焦论文的学术创新性,更关注研究成果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健康养殖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王胜义研究员在点评“规模化养殖场牛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对犊牛肠道病理损伤多组学研究”相关论文时明确提出:研究所用的“自然感染病例”是否确保为单纯的轮状病毒感染,这是保障本研究所有发现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科学价值的基石。
聚焦行业痛点评审,助力成果落地。53名博士研究生分5批参与预答辩,汇报方向均围绕“家畜胚胎工程与生物育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新型兽药研发” 等行业核心议题展开。专家们结合当前兽医学领域的实际需求与痛点问题,为每篇论文提出极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针对“病毒活载体疫苗”主题论文,建议补充动物攻毒试验的免疫保护数据,为研究成果从论文走向临床,奠定最具说服力的基石;针对“牛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相关研究,则建议增设建立的标准化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系统性对比研究,进一步界定本次建立的标准化技术是“有益的补充”还是“革命性的替代”,从而精准锚定其技术坐标与应用前景,为行业的技术选择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决策依据。
“校外专家的建议彻底转变了科研思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的理想环境中,更要贴近行业一线需求,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参与答辩的博士生李同学深有感触地表示,后续将严格依据专家意见,补充相关试验数据,全面修改完善论文。经评审小组严格评定,最终确定44人通过预答辩、8人暂缓通过、1人未通过,暂缓通过的学生需按要求完成论文修改后,接受二次评审。
以评促建强学科,搭建合作发展新桥梁。“我们将系统梳理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把这些宝贵建议转化为学科建设的明确方向,着力培养更多能快速适应行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兽医人才。” 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林鹏飞表示。
本年度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工作,不仅为博士论文质量筑牢“把关防线”,更以评审为纽带,搭建起学科间交流、产学研合作的新桥梁。既为学院兽医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也为我国动物医学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与科研力量。
编辑:宋佳成
审核:林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