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坚守与创新:藤编非遗传承的时代答卷

作者:吴泞翰/文 魏赞一/图 来源:动物医学院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深入接触劳动人民生活,提升学生素质,来自动物医学院的实践队伍前往鑫豪藤业进行参观学习,对工艺品制作和劳动技能进行进一步深入理解。

今年68岁的藤编传承人是这项技艺的坚守者之一。他曾在外打工,被辞退后回到家乡重拾藤编手艺。当被问及收入时,他坦言:“难,赚的到一点钱,但是挣不到很多钱。只能是多少能收两个(钱)收两个(钱)。”而他的家中,如今已没有其他会藤编的人,只有一个学生,其他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在采访企业负责人邓飞飞时,作为80后的她表示,她从小就耳濡目染藤编技艺,因为在当地,藤编是家家户户代代相传的手艺,“从爷爷辈到爸爸辈到我们这一辈都是做藤编的。”她表示,藤编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尤其解决了留守妇女、当地村民以及那些出不了外地的人的就业问题,“只要勤奋,都能有收获。” 藤编的主要材料是来自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纯植物藤蔓,并非树木。这种藤蔓有着独特的结构,切面有很多透气孔,使用起来更加舒适。此外,以一把全藤椅子为例,从扶手、靠背到坐把,都由藤条编织而成,其骨架则来自秦岭巴山深处的木竹,一把椅子往往需要当地村民从早到晚花费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使用寿命却长达二三十年。2021年,这项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如今,藤编的销售渠道广泛,线上发往全国各地,线下有当地游客及周边当地人购买。但它也面临着挑战,最突出的是从业者老龄化问题。“现在年轻人都不咋学,而且纯手工很费手也费时费力。”负责人说道。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藤编行业,传承这项非遗技艺,当地正不断探索创新之路。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融入新思维,开发出了耳环、发簪、胸针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创藤编产品,展厅里也有许多偏年轻化的家居创作。

从代代相传的家庭手艺,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技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从老一辈的坚守,到新一代的创新,藤编正努力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份坚守与创新,正是藤编非遗传承交出的时代答卷。

合照

学生们正在学习藤编

学生们在认真观看藤编